给中国照明行业挠痒痒 ——《给照明一条出路》跋
2018 - 05 - 22 - 来源:本站
给中国照明行业挠痒痒 ——《给照明一条出路》跋
认识黄河兄很多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一家杂志为稻梁谋,黄河兄则在江湖上以游侠的方式为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打工人群鼓与呼。我们很少联系。但作为编辑,黄河兄的大名却时有耳闻,盖因其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泛珠三角地区发生的、涉及到这一群体的重要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很快以报告或纪实文学的形式表达爱憎。其时针对打工群体的刊物汗牛充栋,但真正的强势媒体却凤毛麟角,而黄兄的此类稿件总能抢占后者的显著位置。彭氏所服务的杂志,也常借其作品光耀版面。这说明,当年的黄河,就有名因文显的意思了。而编辑与作者,从来都是唇齿相依,这样,我们也就慢慢地熟了。
是2003年的秋天还是之后的什么时令,我们在广州的五羊新城见面了。儒雅、书卷气、风尘仆仆,这是黄兄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至于君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一概没有印象了。可以确定的是,我约了圈子里一帮人陪他喝酒。席间聊些什么,时间久远,不甚分明。现在回想,那时大家都年轻,聊的多半是圈子里边的一些“虫二”,但肯定没有谈文学。因为我是个伪文人,总以为谁跟我谈文学,便是对我最赤裸的打击。尽管,骨子里,黄河兄是个地道的文人。
之后便有了走动。记得在广州大道附近的墩和,我们曾狠狠地喝了一场啤酒。那一次,黄兄的率真和豪迈,连同当天那个来自徐州的叫尹小星的残疾诗人的诗歌,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后来因为生计,流连颠沛,居无定所,以致并无交集、联系。直到后来我随自己果然倒闭了的工厂进入风雨飘摇的2011年。
2011年的黄河,在中国照明灯饰行业已然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了。我陪一朋友及她的团队来古镇拜访取经的时候,他便有了结集(《黄河观察》里所有的评论性文章)出版《忠告中国照明行业》《给照明一条出路》的想法。出书,自然是好事。多年对行业的观察一经结集,也算是对自己有个总结和交代。但我认为书名值得斟酌,毕竟,忠告一个行业,及至“给行业一条出路”,除了吃螃蟹的勇气,还需要直面各种异样的目光。但黄河兄的态度甚为坚决:“我就是要忠告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蝇营狗苟,见财起意……总之是乱相丛生。长此以往,这个行业便如中国股市,必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言语间,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囿于见闻,我对所谓灯饰行业的了解,仅局限于黑夜里的照明,所以对黄河兄的愤怒远不能感同身受。喝了酒,取了经,兀自回到深圳,继续和照明灯饰行业保持着正常的距离。
是2013年的5月吧,《忠告中国照明行业》突然来到了我的案头。书是南方漫画界传奇人物康永君氏送来的——应黄河兄的要求,康氏为本书精心绘制了40余幅漫画插图。其时我正在广州白云区某城中村构思一些“宏伟”但很快一一流产的计划,有大把的空闲。于是就读“忠告”,从头到尾,居然没有落下一篇。这应是我近几年来最为愉快的一次阅读。

现在,黄河兄的《给照明一条出路》行将面市,我很乐意给这本书作个推介。
首先我要说,这个集子里的一百多篇文章,是黄河兄对中国照明灯饰行业最大的贡献。放眼当今市场,在照明灯饰领域,无论是营销精英还是层出不穷的企业领袖,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整个行业进行深层解构和精细剖析,并给出振聋发聩的见地的,真真是屈指可数。至于可以见微知著,对整个行业的短视和自残及时适地地当头棒喝;可以从行业纷繁的乱象中,拨云见日,前瞻性地给业内指点迷津者,更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望闻问切”时他其实已经在“抽丝剥茧”,因为只有把脉精准,才能对行业对症下药,从而“激浊扬清”。
我注意到,无论涉及的是厂家商家抑或卖场店铺,作者对于相关资讯总能手到擒来,甚至如数家珍,与其说这是对行业的了如指掌,不如说这是对格局的洞若观火;而无论是对市场的分析,还是对品类的预测,作者又总能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判断,且这判断与市场行情往往八九不离十。而正是这种成竹在胸的精准把握使得作者在一年一度的“照明灯饰行业流行趋势”发布上准确得像个预言家。从2009到2017,九次发布,九次应验,于是这“发布”成了作者给行业发出的可以准时兑现的红包,使业内受益匪浅。
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设问作为标题,然后自问自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给照明一条出路》其实是一本工具书,业内人士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图索骥。比如中式灯的现状,美式灯的格局,现代灯的风靡,风扇灯的异军突起,轻奢风的席卷而来……作者以探囊取物之轻巧,完成了中国照明灯饰行业的“十万个为什么”之解答。
我们说《给照明一条出路》是照明灯饰行业领域里最具可读性的图书之一,当不会有人质疑。书中见解,自然见仁见智,也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但是,黄河兄在《给照明一条出路》里指给我们的,是行业的彼岸,而不是自己的手指。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就可能买椟还珠,贻笑大方。如果说“出路”一书是智慧之舟,那么,为帆为桨的,还是你自己的见识和毅力;“出路”不是舵手,你自己才是你永远的舵手。
是为跋。
彭炎堃 2018年3月 中山古镇